您好,欢迎访问威客电竞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86 0000 88888
威客电竞·(中国)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能源问题十篇威客电竞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3-06-18 17:58浏览次数:

  威客电竞官方网站从能源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发达国家一般都经历了能源优质化的过程,也就是从柴薪时期到煤炭时期,再到石油时代 [1]。当今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且其价格长期在较高水平震荡,可认为全球迈入了后石油时代。后石油时代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时期,水能、风能、核能和太阳能等将逐步取代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

  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耗已趋于稳定,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使得能源消耗总量增加,导致全球能耗平均值呈指数增长。2011年,备受业界重视的《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称[2],在经济复苏的推动下,201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5.6%,超过了2008年经济衰退前的峰值,达到了197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目前,人类可利用的能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裂变核燃料,约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90%以上,可再生能源则只占10%左右。太阳能作为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在可再生能源中占99.44%,其他可再生能源如水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所占比例不足1%。因此,人类使用的能源归根到底要依靠太阳能[3]。生物燃料和生物质能源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需要大规模投资,才能推进生物燃料技术的全球化。

  化石燃料的价格弹性较小而需求刚性很大。石油产品的过度金融化、投机活动和政治影响等因素造成了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价格从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推手。化石燃料价格的高位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能源资源价格快速攀升,不但影响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成长,也威胁到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稳定。

  挪威船级社(DNV)于2011年6月的《2020年世界技术展望》报告预测[4],到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比现在增长19%,其中超过70%的增长将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虽然届时全球能源构成仍然以油、气和煤为主,但之后将向低碳能源转变。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量将超过约36亿吨标准煤,之后仍将持续增加。国内常规能源的生产能力将在2020年达到极限,之后新增的能源需求可能都将依靠替代能源或进口能源解决。

  国际能源署(IEA)于2010年11月的《2010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报告预计[5],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67.4亿吨石油当量。中国将在未来的20年里推动全球能源需求大幅度增长,至2035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将在全球能源使用量预期增长中占到36%。

  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与有限的能源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当化石能源的供给不能满足能源需求时,必将会有新的能源形式出现。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可再生能源咨询公司Ecofys联合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的95%可由可再生能源满足。

  化石燃料的生产和使用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产生了能源安全问题[6]。据统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形成了酸雨,并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能源产品在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和其中的微量重金属都将最终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燃煤发电和核能发电排放的冷却水和高温烟气,是造成水体热污染和空气温度升高的重要原因。

  陆地上石油资源急剧减少,石油勘探开发活动进一步向海上、极地和沙漠等环境承受能力更脆弱的地区转移,可能会对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核能的发展也对环境造成了放射性污染,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随着环境要求的提高,人类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来减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必然导致能源成本的增加。此外,由于已经探明和易于开采的能源资源的数量正在减少,而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又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资源,这就使得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21世纪初期,随着核能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技术可靠性的增强,核能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期,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2011年3月,日本地震造成的福岛核电站事故震撼了全球的能源市场,欧盟、美国及中国等国家分别重新评估核电行业的安全,调整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停止了核电的审批作业,预计将大幅以风力、水力以及太阳能等能源方式替代原有的核能发展规划。欧盟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德国政府已初步表现出削弱核能发展的意向,预计将于2022年全面停止核能的使用。瑞士宣布暂停核能发展规划,意大利和波兰政府也表示将重新考虑国家的核能政策。世界各国在日本震后重新审视能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修正能源发展策略,对核能的发展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将使得世界能源的发展进入一个更加安全、环保和稳定的时期。

  化石燃料终将会有耗竭的一天,核能也让人类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而水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在可再生能源总量中所占比例极小。作为可再生能源主体的太阳能,必将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的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已趋于成熟,研究的重点在于高效电池的研制和成本的降低。太阳能热利用中,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面[3]。

  在当前世界能源面临的紧张局势下,发展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是从技术角度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发展清洁能源即通过煤气化、煤液化、煤化工、联合循环发电、碳捕获及封存、煤层气等清洁能源技术,减少能源在加工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太阳能、风能和天然气等较清洁的能源的技术发展,并可通过以上单项清洁能源技术,形成有竞争力的技术集成系统和综合能源利用方案。

  太阳能的利用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较高的成本制约了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推广。大力开发成本低廉、适应性强、易于推广的替代能源,可从一定程度上增大世界范围的能源供给量,缓解能源供需的矛盾。

  此外,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选取合理的工艺,加强对资源所在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是在利用能源的同时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重要举措。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能源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每个国家独自应对能源问题的挑战,其力量是弱小的。就全球范围而言,在能源领域缺少有广泛代表性的合作机制。虽然在中亚五国、中日韩、中国-东盟、APEC以及一些双边对话等合作机制中都讨论过关于保持能源体系稳定的问题,但这些讨论并未形成有约束力的成果。应对能源挑战,需加强国际合作,认真分析全球能源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索能源发展的新理念、新格局和新规划,使其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协调发展,应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和使命。G20、WTO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等多种合作机制的形成表明,当国际社会遇到共同问题时,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共同的规则来加以解决。

  为了稳定能源价格,促进世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可建立一个包括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内的安全体系。在该体系内,主要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可就能源政策、市场建设、定价机制和运输通道安全等问题达成一致,并形成有约束力的机制和共同行动的步骤,从而稳定能源产品的价格,促成世界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1]孙顺利,杨殿.我国能源优质化战略的思考.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3).

  [3]黄素逸,王晓墨.能源与节能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2.

  农村沼气建设从开始组织实施以来在不同层面上就存在较为明显的认识差距一有些县乡干部认为我们这里气候寒冷,厌氧发酵温度不能满足,产气效果不好,难以保证农户生活能源需求;有些农民认为技术要求难以掌握,原料没有保障等等。

  通过实践虽然转变了县乡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农民群众在认识上的一些障碍,但是部分领导又高喊起农民积极性较差,特别乡镇政府感到经济负担沉重、工作难度很大。特别是在户用沼气上农民依赖性和懒惰性太大,要让沼气正常运行,政府需要为农户准备投料物、给农户放在池里等等。

  在农村户用沼气自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在技能上的缺失是严重影响户用沼气正常运行的关键一一方面是多数农民不学:他们认为沼气弄好了可以,能够少些开支,但是太费劲,花很大力气还不知道能不能好用,不如到外面打几天工;另一方面少数农民一知半解:现在运行状况为间歇使用的用户,对沼气知其一不知其二,培训时听了要勤出料、勤加料,他们就过一段时间加点发酵料、出点料液,但不观察料液浓度,导致池内料液浓度过大,产气不正常。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不仅能够增加能源供给、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市农村有着较为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就是通过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和农林废弃物资源,以清洁能源等形式源源不断应用于农民生产和生活中,有效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农林牧生产加工废弃物乱堆、乱放、乱烧,不仅污染水质和空气,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手段,实现了农林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通过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促进了农村卫生处理设施改造,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太阳能杀虫灯和沼肥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猪-沼-果”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联结,实现了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用一种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农村能源稳步向前发展。同时,要努力挖掘潜力,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领域,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要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去。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能源自主创新和开发利用能力,加大对秸秆生物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光热、光电等技术的攻关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强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

  农村能源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内容,也是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十分明显的公益事业,为了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能源建设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引导企业、社会和农民投入,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一是要加强示范项目建设,通过农村能源成功模式的推广应用,用效益吸引农民群众和业主主动参与项目建设;二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投入;三是有关部门制定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的扶持政策,激发农户和业主参与开发的积极性。

  从当前的农村实际特点出发,以整治污染为中心,全面推进农业污染物治理,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并要求必须配备有沼气池,严格将沼气池工程作为纽带,狠抓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泄物处理。烟叶产区都建有废弃物回收池,部分村建有垃圾回收池,镇建有大型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促进农业污染物处理的有效性,借助资源化利用和多产业开发等方式,全力解决目前农村脏乱差的现象。通过建设户用沼气池、“小沼”工程,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粪便对地下水的污染,还明显改善农村环境。

  重点是发展沼气、节柴灶和节煤灶。沼气以具备一定条件适宜建设沼气池的养殖户为主;节柴灶以边远山区薪柴资源丰富的乡村为主;节煤灶以交通、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为主。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甘肃能源资源比较丰富,但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方面存在利用效率低、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依存度高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甘肃能源生产消费基本情况、管理模式、机构建设、法规体系进行了相关评析,并提出了保护甘肃能源资源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甘肃省煤炭预测资源储量为1 428亿吨,截至2008年年底累计探明的资源量179.8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72.6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截至2007年底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6.9亿吨,位居全国第十位,占全国地质储量的1.82%;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574.09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质储量的0.78%;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 813.4万千瓦;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37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在4 000万千瓦左右,是全国风能资源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太阳能资源丰富,全省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 800-6 400兆焦/平方米;全省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量折合标煤约940万吨。

  2004年甘肃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 360.05万吨标准煤,2005年甘肃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 605.12万吨标准煤,2006年甘肃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 798.83万吨标准煤。2007年甘肃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 985.59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380.4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幅5.14%。2008年,甘肃省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4 096.55万吨标煤,增长2.8%;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 373.06万吨标煤,增长5.2%。

  甘肃能源生产主要以原煤为主,原煤产量占全省一次能源生产的70%。2007年全省原煤、原油、天然气、风电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为70.78:12.61:0.49:16.13,与2005年相比,原煤生产构成比例下降O.94个百分点,原油、一次电力构成比例分别上升0.54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构成比例有所上升,能源生产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增加,甘肃省能源供给缺口进一步加大。2004年全省能源净调入量472.87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10%;2005年全省能源净调入量668.81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31%;2006年全省能源净调入量795.72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78%;2007年全省能源净调入量1 006.61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0%;2008年全省能源净调入量1 418.3l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甘肃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2004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3 907.74万吨标准煤。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5 373.06万吨标准煤,比2004年增加1 465.32万吨标准煤,五年来,能源消费年均增长9.37%,总量持续增加。从能源消费增速来看,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这五年能源消费增速分别为15.78%、11.77%、8.59%、7.73%和5.16%,能源消费增速逐步趋缓。

  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看: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这五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37%、0.99%、0.75%、0.63%和0.51%,呈逐步下降趋势,这表明经济增长逐步快于能源消费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有所缓和。

  甘肃省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以2008年为例,全年全省能源消费5 373.06万吨标准煤,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消费能源257.53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79%;工业消费4 007.1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4.58%;建筑业消费能源68.5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7%;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消费能源344.47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1%;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消费能源63.09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17%;其他行业消费能源92.67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2%;生活消费能源538.8l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05%。

  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至2008年甘肃能耗水平逐年下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全国平均能耗水平分别为1.206吨标准煤/万元和1.16吨标准煤/万元,相同年份甘肃省的能耗水平分别为2.20吨标准煤/万元和2.11吨标准煤/万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甘肃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2008年居民生活用能538.81万吨标准煤,比2004年增加99.04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5.63%;人均生活用能也由2004年的169千克标准煤提高到2008年的205千克标准煤,年均增长5.33%。

  从2004-2008年的统计数字来看,甘肃能源净调入量逐年增加。以2008年为例,甘肃一次能源生产量为4 096.55万吨标准煤,年初年末库存差额为244.42万吨标准煤威客电竞官方网站,而全年消费总量达5 373.06万吨标准煤。全省能源净调人量1 418.31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6.40%。可见,甘肃自身能源供给无法满足生产生活消费的需要,存在一定的缺口,这就需要从外省调入或从国外进口部分能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甘肃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甘肃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甘肃省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以2008年为例,工业能源消费占全部消费量的74.58%,而第三产业消费比重仅为9.31%。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增长,甘肃省能源消费有进一

  步向工业部门集中的趋势,这一趋势从统计数字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和发展趋势不利于节能降耗。

  甘肃能源消费品种存在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初级能源消费比重较高。在能源消费品种中,煤炭消费占最大一部分,2004-2008年间一直维持在83%以上,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近年来,优质能源消费虽然有所增加,但比重仍偏低,这势必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造成环境污染。

  近年来,甘肃省能源效率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全国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全国能源效率分别为0.829万元/吨标准煤和0.862万元/吨标准煤,相同年份甘肃省的能源效率分别为0.455万元/吨标准煤和0.474万元/吨标准煤。其中,2006年甘肃省能源效率仅高于山西、内蒙、贵州、青海和宁夏。能源效率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些决定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如生产技术水平,甘肃省和东部发达省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为了有效实施能源法律法规,甘肃根据本省实际,结合能源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台了一些地方性能源法规,主要有:《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办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甘肃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条例》、《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甘肃省供用电条例》、《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

  甘肃出台或的有关能源方面的政策文件主要有:《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6]71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07]70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132号)等。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物价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20l号),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能源局、电力处、煤炭石油处,具体负责甘肃全省能源管理工作。甘肃省十四个市(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分别设立了能源管理机构,具体承担本市(州)辖区内的能源管理工作。

  我国已经出台了《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能源法律以及与能源法相关的《矿产资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法》等法律。与之对应,甘肃结合本省实际,也分别出台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办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与国家能源法律配套实施的地方性法规,但是尚未出台《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办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随着国家能源法律的修订,与之配套的甘肃能源地方性法规也需要进行修订。但从目前来看,由于未能及时修订,导致一些甘肃地方性能源法规存在滞后现象。如《节约能源法》已于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并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进一步突出了节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扩大了法律调整范围,健全了管理制度,完善了激励机制,明确了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强化了有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增强了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节能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需要对2004年6月4日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后的《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作出进一步修订,以体现2007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立法精神和立法理念。

  如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促进办法不完善。一是法规体系不健全,虽然甘肃省人大于1998年颁布了《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条例》,但由于该条例的《实施细则》至今尚未出台,致使在《条例》贯彻执行中行业职能不明确、缺乏操作性;二是农村能源促进政策欠缺,还没有制定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审批、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通过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职责进行了重新调整。目前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设的能源局、电力处和煤炭石油处具体实施对全省能源资源的管理。但从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上来看,存在能源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权威性不高、职责划分不尽合理等问题。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设的能源局、电力处和煤炭石油处均为正处级内设机构,能源局和电力处、煤炭石油处之间并无隶属关系,仅为协调关系。可见,能源局与电力处、煤炭石油处之间的关系并未完全理顺,这样,在工作开展中难免会出现掣肘现象,不利于对全省能源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能源政策战略的实施。

  参照国家能源局的架构,在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甘肃省能源局,级别为副厅级,局长由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

  重新调整后,甘肃省能源局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全省能源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年度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参与拟订专业能源产业政策;负责组织协调能源专项规划之间及能源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他行业规划的衔接平衡;研究能源体制改革重大问题;起草有关能源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负责国家能源行业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贯彻落实,组织拟订省级综合性能源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指导协调农村能源发展工作;承担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组织推进能源重大装备产业发展;参与能源预警、运行调节和应急保障工作;协助做好省内国家石油储备工作,参与监督商业石油储备;开展国际能源合作。

  根据上述职责,甘肃省能源局内设4个主要办事机构(正处级):电力处、煤炭处、石油天然气处、新能源处。其职责分别如下:电力处承担全省电力行业管理、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组织拟定火电、核电和电网有关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承担电力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承担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煤炭处承担全省煤炭行业管理工作,组织拟订并实施全省煤炭工业发展战略、规划,拟订煤炭资源开发矿区总体规划,拟订煤炭开发、煤层气、煤炭加工转化为清洁能源产

  品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承担煤炭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煤层气开发、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工作。石油天然气处承担全省石油、天然气行业管理工作,拟订全省油气开发、炼油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参与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承担全省石油储备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商业石油储备。新能源处负责全省新能源行业管理,拟订新能源(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相关领域发展战略、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按规定权限核准或审核规划内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组织推进能源重大装备研发,指导能源科技进步、成套设备的引进消化创新,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组织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相关领域产业发展以及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负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石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指导协调农村能源发展工作,参与组织拟定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行业相关标准等工作,牵头开展省际、国际新能源合作。

  在纵向上,可以考虑在甘肃省十四个市、州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组建能源处,能源处处长由同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根据各地实际,在能源处内设相应科(室)。这种机构设置格局与甘肃省能源局对应,有利于加强甘肃省能源资源管理,有利于业务指导和全省能源战略的贯彻实施。

  在横向上,省、市(州)能源行政管理部门要协调处理好与工信委、国土资源、建设、商务、环保、质检、安监、国资委等政府组成部门在能源管理中的关系,保证全省能源战略规划、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能源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他行业规划的衔接平衡。

  现行《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是2004年6月4日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为了体现2007年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的最新理念,很有必要依据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对《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予以修订。对甘肃全省节能管理、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节能技术进步、激励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

  为了促进甘肃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善生产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可以考虑出台甘肃省《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意见》。对甘肃清洁生产的宗旨、手段、目标、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审核监督、奖惩措施、扶持优惠政策等事项作出具体、操作性强的规定。

  随着甘肃“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建设。甘肃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决策和打造甘肃新能源基地的战略构想。为了加快甘肃新能源发展,应当尽快出台《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加快新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新能源发展的重点任务、培育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优势企业、加快新能源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完善新能源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积极开拓新能源产业市场、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加强对新能源发展的组织领导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为甘肃省新能源发展提供规范性文件依据,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适时出台促进甘肃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制度提供了经济的一种激励结构,制度并决定着经济绩效。甘肃能源资源保护必须坚持“开源节流、保障安全、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围绕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公平开发利用、能源清洁发展这四个中心,建立健全能源开发利用制度、节约能源制度、能源安全保障制度、能源市场监管制度、能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从而为实施甘肃能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甘肃地方性法规的规定,确立甘肃能源开发利用制度。规定甘肃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制定甘肃能源资源规划,确定甘肃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步骤与措施。根据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水资源、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相互协调,实施甘肃能源资源的阶段性行动方案,规定规划期内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指标、阶段性任务、产业布局、重点项目、政策措施及其他重要事项。

  节约能源是保护能源的重要途径。甘肃能源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建立节约能源制度。在甘肃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等规范性文件中,要对甘肃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农业和农村节能、生活节能等做出明确规定,采用财税、价格、信贷、政府采购等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引导和推动合理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监管,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完善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评价考核制度,建立节能管理监督体制、公众参与制度。积极探索符合甘肃省情的节能标准体系,提高能源效率。

  保障我国及甘肃能源安全,必须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健全能源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实施能源结构多样化及能源进口多元化、节能和开发新能源。此外,还需加强能源储备管理和应急制度建设,以法律形式规范能源储备中各建设主体、各个环节的行为。能源应急制度的建设应该包括应急范围与阶段、应急预案、应急事件分级、应急事件认定、应急处置原则、应急措施授权条件和约束、应急保障重点、应急相关主体责任和义务以及应急善后的制度措施等内容。

  能源市场监管制度的核心是确定产权及其交易制度,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确立新型政企关系和政监关系,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合理界定能源宏观管理和能源市场监管的职责分工和协作关系,明确能源市场监管执法主体的职权职责,强化能源市场监管。此外,还要通过立法的明确规定,清除能源市场监管体系中存在的真空领域,比如通过立法对具有典型自然垄断属性的天然气管道实行有效的管理等。能源市场监管的范围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价格、竞争、反垄断、产品和公共服务、能源节约与利用、用户和消费者、现场与设施保护、环境保护与安全保障、能源服务与贸易制度等。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生态环境功能协调发展,坚持既满足当代人利益的需要又不至于对后代人利益造成损害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在能源领域的战略规划、法律法规政策的安排中,应当体现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推进能源替代,促进能源清洁利用,严格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励展博览集团总裁弗雷德里克提奥克斯先生对即将召开的展会发表评论说:“世界能源峰会对未来可再生能源具有推动创新、促进研究和加强管理的责任。世界能源峰会是唯一一个能够让政策制定者和商业决策者们共聚一堂的机会,他们可以在这里找到面对世界能源挑战的办法。今年已有80%的展位早早售罄,这是对本展会发展势头的最强有力的证明。中东和北非地区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所扮演的战略角色愈加重要,这一点便成为了展会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全球对能源的需求,随着石油储备能源的日益枯竭,要求人们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应对挑战,使得既安全又具有可持续性的未来能源方案得以实施。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为全球领军人物及可再生能源专家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可以共同研究方案共同进步。重要的是全世界的专家们能在论坛上共同商讨影响未来的全球性能源问题,并且探讨公众与个人克服这些挑战是多么的重要。”

  人们对2011年阿布扎比世界未来能源峰会的参展国规模寄予厚望。这些参展国包括:德国、中国、印度、丹麦、瑞士、瑞典、新加坡、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挪威、法国和土耳其。今年已经与展会签约的参展商来自像道达尔、OXY、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替代能源部、阿布扎比水力、电力管委会和市政部门等行业龙头企业。

  道达尔公司是第一批与2011年阿布扎比世界未来能源峰会签约的赞助商之一。来自其公司的电力和可再生资源部的副总裁Arnaud Chaperon先生对本届展会的赞助商做出了以下评论。他说:“赞助本届展会是我们支持阿布扎比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的举措之一。近些年来,阿布扎比一直积极主动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发起了Masdar倡议;成为刚刚成立的国际再生能源总署(IRENA)的总部的所在地,制定了其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等举措。我们公司作为与酋长国合作超过70年的合作伙伴,感谢他们选择了我们公司,我们会鼓励并帮助阿联酋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我们一直在支持阿布扎比世界未来能源峰会,支持阿布扎比再生能源的途径有很多种,这是其中之一。”

  由于中东和北非具有潜力成为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地,该地区也越来越受到全球瞩目。来自Booz公司的最新调查显示,中东和北非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因此该地区具有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潜能。基于现有的世界可再生能源的总生产能力,该地区的可再生能源产出量可达到世界总产量的45%。

  调查还显示,如果该地区的资源完全被开发利用,其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是目前世界总需求量的三倍。因此,2011年的阿布扎比世界未来能源峰会将会比往届展会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这些参观者来自世界上148个不同的国家,其中还包括了国家元首、能源及环境部长。

  在2010年,展会就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基于这一点,为期四天的2011年世界能源峰会,内容围绕可再生能源的四大主题展开:政策、商业、技术与融资。在每一个峰会主题日中,各国的政策制定者、研究员与金融家将与太阳能、风能、能源效率、电动交通工具、生态燃料、地热与水利水电方面的人士进行探讨。其中的热点话题包括建设绿色城市、电动交通工具的使用、由政策强制向商业利益调整、面对能源储备挑战以及为未来能源工程融资等。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能源短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两次石油危机后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问题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能源消耗急剧上升,能源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与结构上的矛盾日益突出。近2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一倍。“十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耗速度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大约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15%左右,已成为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我国能源资源不足以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我国能源以煤为主,水能资源和煤炭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但除以人口总数,二者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上下,我国是贫油国家,天然气的人均储量也很低。连续无节制地开采使我国的能源储备下降迅速,有资料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储量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仅剩可供开采10几年的储量,天然气仅剩可供开采30几年的储量,我国能源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13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还将不可避免的增加,能源短缺将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能源问题若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仅有三成,比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我国增长1万美金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14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冶金、建材、化工、交通运输、发电等行业是耗能大户,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两成甚至更多。粗放式发展,无节制地消耗造成我国能源短缺,同时带来了大气、土壤、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相当大的节能空间。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占比过大,以2006年为例,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近70%,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风电共占30%,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的负作用是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需求的结构与生产结构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石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而生产总量受资源的限制始终未能有效地提高,石油产量的增长幅度已连续十几年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进口依赖度越来越大,2011年上半年我国原油需求量的一半以上需要靠从国外进口,这使得我国的能源安全存在很大隐患。我国要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优化结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努力提高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势在必行。

  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能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由此导致污染物排放问题也将长期困扰着我们。据统计,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都来自于燃煤。我国酸雨区面积居世界首位,我国一半城市上空的空气质量不合格,很多地区的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破坏。治理这些污染所需要的成本或可抵消这些年发展的成果,而有些环境的破坏甚至是不可逆的。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发展低碳、高效的能源是应对挑战的唯一出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各项激励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降低化石燃料的比重。我国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居世界之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也相当丰富,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和优化能源结构,还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要使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1)高投入、高成本的问题。可再生能源虽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显著,但与现有常规能源相比经济效益较低,建设初期投入大,成本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瓶颈,只有降低成本才能使之在与常规能源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从而得到快速发展。

  (2)我国可再生能源同样存在技术瓶颈,目前生产中的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例如我国的风电设备就主要依赖进口。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发展可再生能源就会受到制约,因此,要组织科研力量突破可再生能源开发中的技术壁垒,实现核心技术国有化,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畅通无阻地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政策支持。我国虽然已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原则内容,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我国应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和低息贷款等政策,运用经济杠杆鼓励投资者开发可再生能源。

  (4)我国部分可再生能源产业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我国经济建设中不乏这样的现象:要发展就一拥而上,产能过剩了再一刀砍下。这种现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又不幸重演了,风电门槛低,收益大,各地争相从国外高价引进风电设备,一时间风电产能过剩。多晶硅产能过剩现象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多晶硅产能是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系统协调的决策机制,规范行业秩序,严格准入制度。还应健全可再生能源的国家标准,对再生能源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是最廉价的、零污染的绿色能源。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节能法规政策鼓励或强制产业节能,并通过倡导改变生活方式等手段实现全社会节能威客电竞官方网站。日本是一个能源和资源都很稀缺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很迅速,这得益于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对现有能源的节约。节约能源同样是我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提高全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转变观点是前提。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过去那种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危害。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率低下,只有有效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地增长。要提高全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节约能源是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大事,要高度重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创建“节约型社会”。

  (2)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政府应结合《节能法》,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保证各项节能措施的贯彻执行。要加紧制定企业、机关、家庭节能指标,使节能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对节能突出的部门给予奖励,并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对节能的重大研究项目和推广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通常认为包括以下几点:房价的下降、利率上升、抵押贷款条件过于宽松、贷款者的过度借贷以及监管不力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贷款者的还款能力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是个最基本的原因,而贷款者还款额超出自己能力的原因除了还款数目过高外,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贷款者支出扩大也是个重要原因,因而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最近几年能源价格总体大幅上涨,而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2002年美国个人消费总支出为73507亿美元,其中能源商品与服务支出占4.51%,2007年这一数字升至6.03%,能源消费的增幅为76.8%,而消费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只有32.1%。能源消费因而成为美国人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再考虑到能源价格上涨是这些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那么能源问题对消费者收入的销蚀作用就更大,能源问题成为除过高的房贷负担外,又一个造成贷款人无力还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提高利率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这也表明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具有内在的联系性。自2004年以来,随着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导致美联储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同时由于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随着利率提高,贷款人还款数额也大幅增加,最终导致贷款人无力还贷。制止能源危机的政策却导致了金融危机,这表明二者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在政策上也是互相关联的。

  尽管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多个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然而金融危机仍然不断恶化。这固然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政策的效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也是金融危机恶化、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从2008年1月份的每桶92.97美元升至6月份的133.88美元,所有等级汽油零售价(含税)2008年1月份为每加仑309分,6月份升至411分,居民用天然气由每千立方英尺12.12美元增至7月份19.83美元,居民用电由1月份每千瓦时10.2分增至8月份11.9分。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继续上升,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能源商品和服务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6.33%,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升至6.69%,多支出517亿美元,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如果把食品也计算在内,则能源和食品消费支出在这半年内增加了1082亿美元;对于所有商品和服务而言,通过计算可得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CPI上升了大约3.36%,即在2008年第二季度仅要维持2007年第四季度的消费水平就要多支出3300多亿美元。与此相对,2007年全年的CPI涨幅只比2006年上升了2.85%,物价的过快上涨导致更多人收入缩水及无力还贷,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并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美国救市计划本应具有的作用,因而金融危机的恶化和油价暴涨几乎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另外,解决金融危机需要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而解决能源价格上涨则需要实行紧缩政策,处理不好,则可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引发或加重另一个问题。事实正是如此,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而2008年以来的油价暴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为应对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结果。目前,美国仍在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扩张性政策会导致流动性增加,可以预见,如果美国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大量资金将涌入石油期货市场从而推动油价迅速上升,反过来又导致经济的衰退。由此可见,能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解决金融危机的难度,如果在解决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之间无法取得平衡,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复苏—油价上涨—衰退这样的恶性循环。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

  随着陷入金融危机,美国许多经济指标都在恶化。在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中,除了住宅建设大幅下降外,固定资产投资也连续出现下滑,非住宅建设增幅出现下降,使2008年第二季度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下降达11.5%;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降幅达2.2%,是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并且是198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大幅上升,2008年第二季度增幅达6.2%,每小时实际收入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制造业国民收入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下降,到2008的第二季度降幅达7.89%;物价持续上涨,2008年上半年美国城市消费者CPI增幅为4.24%,远高于2007年同期1.02%的增幅,2008年8月份制成品的PPI同比上升9.69%,而2007年8月同比只上升了2.34%;失业率也不断上升,2008年8、9两个月的失业率均高达6.1%,2008年9月份美国共损失15万9千份工作,是5年多来就业机会减少最多的一个月,也是2001年911以来就业市场的第二大单月降幅。

  当前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实体经济,其解决尚需时日。这些指标还表明,能源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比如在各产业GDP的变化中,汽车生产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下降达25.7%、14.2%和33.8%,成为拉动GDP增幅下降乃至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除食品和能源外的其他商品CPI增幅只有2.35%,这表明食品和能源对CPI上升的贡献达45%,而2008年8月能源类制成品的PPI同比涨幅高达27.4%,远远高于制成品的平均涨幅。目前油价已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从而使油价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所削弱,同时,随着美国政府承担起更多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金融体系将重新获得稳定,金融机构也将得以正常运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体系混乱局面将逐渐结束。

  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不表明金融危机的结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市场信心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也阻碍着经济的复苏,美国经济困难局面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能源问题持续存在,并且由于美国经济的任何复苏迹象都可能带来油价的迅速上涨从而使美国经济重返困境,能源问题将因此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能源问题,金融危机最终将会转化为能源危机。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中,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偶然性和暂时性的历史事件,能源问题则更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能源问题引起了金融危机,并影响和制约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就象能源问题引起粮食危机那样。这是因为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能源领域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人类不主动进行调整,经济自身就要进行调整,在当前就表现为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目前调整仍在进行之中,未来世界经济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世界经济困难局面将会持续更长时间,过程更曲折,代价也更昂贵。

  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能源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根本性。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消极影响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能源问题,并采取诸如严格厉行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利用强度、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急剧增长,国民经济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依赖度日益增加。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由于我国陆上石油资源日益减少,海上石油开发成为我国发展能源的战略重点。南海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海域,从目前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储量及其能源通道的独特地理位置来看,在破解我国能源制约难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南海能源争议不断升级,周边国家在南海我国传统疆界内油气开采量不断高涨,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和经济安全,解决我国南海能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大局,已刻不容缓。

  南海又称为南中国海(the South China Sea),指的是我国广东南澳岛经澎湖列岛到台湾石港一线以南的辽阔海域。南海海区北起北纬23度27分的北卫滩,南至北纬3度40分的曾母暗沙和亚西暗沙;西起东经99度10分至112度10分广大海域,南北长约2380公里,东西宽约1380公里,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海洋面积的一半,是我国最大的海域。[1]南海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还蕴藏着丰富矿产和油气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在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体系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1.南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南海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有“第二波斯湾”之称。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被发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发表了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的油气资源调查报告,认为亚洲最大的油气产地在南中国海,仅在南部的曾母暗沙、文莱沙巴等5个盆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初步估计石油蕴藏量达200亿吨左右,天然气蕴藏量约为20万亿立方米。[2]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南海石油蕴藏量达418亿吨,天然气蕴藏量约7.5万亿立方米。有专家预测,南沙群岛地区实现有效开发,每天可产石油大约在150万桶与300万桶之间,而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将从2002年的每天不足200万桶增加到2030年的980万桶,[3]所以,如果能从南中国海获取石油,中国目前石油的进口需求就可能得以大大缓解。此外,200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调查船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发现可燃冰(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存在的可靠标志――冷泉,其成分的80%为甲烷,它被认为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替代能源之一。初步的探测表明,仅在我国南海的北部地区的可燃冰储量就已经达到我国陆上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的一半左右。[4]虽然可燃冰的勘查和开发的技术难度比较大,但我国已预计将在2020年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目前,我国已经将南海地区确定为国家十大油气战略选区之一,南海将成为我国能源的接续基地,其蕴藏的丰富的油气资源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陆地油气资源开发增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大势所趋,加速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对解决中国油气储量的不足、减少进口比例、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国内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南海油气资源在我国能源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将会更加突出。

  2.南海是我国能源通道的咽喉。南海是中国最南的海洋国土,被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六国所环抱,是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和连接亚洲、大洋洲的海上要道,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世界上海运最繁忙的地区之一,是仅次于欧洲地中海的世界海运量第二大的海上航道。目前,我国的海上远洋运输以天津、上海、香港、广州等港口为主要基地开辟了北、东、南、西四个大方向的主要航线。从南行航线来看,中国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以及中国到西南太平洋岛国的航线都需要从南海经过,也就是说从我国到东南亚、大洋洲等国的航线主要是从南海经过。从西行航线来看,从我国沿海各港口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非洲、红海、苏伊士运河沿岸的阿拉伯各国、地中海沿岸及到大西洋、欧洲等国的西行航线是我国目前的一条主要航线条航线条是必须经过南海的。[5]另外,我国的石油已有一半以上需要进口,而其中经南海航运的占五分之四左右,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主要是通过南海进出。据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20年,我国每天将不得不从中东进口690万桶左右的石油,占我国石油需求的大约60%。[6]而我国石油运输以海洋运输为主,尽管未来我国的石油进口可能会采取海洋、管道运输的方式,但从成本角度考虑,海运的成本只有管道运输的十五分之一,应该说我国的石油运输进口方式仍然将主要是以海运的方式来进行。从中东进口的大量石油,主要从南海运输。因此,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不但取决于波斯湾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也取决于南海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南海航线的运输安全已直接关系到我国石油的供应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南海对我国的石油供应、能源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生命线”价值。

  1.区域外大国的影响。主要是美、日及印度的介入,使得南沙问题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明显。近些年来,美国加强了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公开以“保障航行自由”和“维护地区稳定”等为借口,密切与南海诸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合作,加强对南海及其附近海域的控制。同时,频频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及文莱等国开展大规模军事演习。据《青年参考》报道,日本政府一直很关注南海问题。日本公然鼓动东盟四国“合纵”对抗中国。印度为了实现其地区霸权的战略目标,提出“东进政策”,宣称从“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俄罗斯紧随美日之后,为保持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影响,一直与越南就在金兰湾保持军力一事进行谈判。澳大利亚以及某些欧洲国家,也以“南海航行权”关系到其国家利益为由,表示“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区域外大国的主动介入,打破了南海争端各方业已形成的共识和力量平衡,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成为南海能源安全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7]

  2.周边国家对南海能源的争夺。南海在20世纪60、70年现丰富的油气资源之前,其归属问题没有争议。在石油资源越来越稀缺、石油对一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是南海属权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南海周边国家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的地位,并大肆在南海钻井取油。至2000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已在南海建起200多个钻井平台,打出的油气井超过1000口,并已探明近80个油田、70个气田,其中有11个油田和15个气田在我国传统海疆线内。各国的油气开发量也在逐年增长。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2年5月的资料,南海地区每天产出石油200万桶,每年产出天然气2.5万亿立方英尺,其中越南每天产出石油35.6万桶、年采气量190亿立方英尺;马来西亚在我国传统海疆线亿立方英尺,原油近75万桶/天;菲律宾已在邻近南沙的巴拉望海域打了7口油井,产油约1万桶/天,年产天然气10亿立方英尺;印尼已在我国传统疆线立方英尺。文莱已在我国传统疆线亿立方英尺。上述南海五国南海采油量已高达152.5万桶/天、年产天然气达1.8万亿立方立方英尺,近几年开采量还在迅速提高。[8]若照此速度开采,南海的油气大约20年左右就会被采掘殆尽。没有油气,南海何谈能源安全!

  3.南海能源通道的威胁。控制南海战略通道,不仅涉及国家经济利益,也涉及国家安全。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运输海上通道集中于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一线。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六成是我国船只。可以说,马六甲海峡是我国海上石油生命线中最关键、最要害的环节。近年来,马六甲海峡和海上犯罪活动频繁发生,美日等大国借机渗透,地区安全形势更趋复杂,对我国能源通道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现阶段我国海军尚处在向远洋发展过程中,对该地区我国能源运输的安全防卫能力十分有限,“马六甲困局”对我方的制约日益严重。

  4.海军远洋控制力量不足。中国海军远洋控制与作战能力不足,无法确保南海能源安全。一是主战舰艇平均吨位偏小。目前,我海军主力战舰平均吨位约三千吨,远远低于美国(一万四千吨),不及日本(三千七百吨),甚至赶不上印度(三千三百吨)。如海军江卫Ⅱ级导弹护卫舰排水量只有两千多吨。虽然新型战舰性能比较优良,但其数量严重不足。如排水量达到七千五百吨以上的052B型导弹驱逐舰,目前总共只有两艘装配到南海舰队。二是主力作战舰艇装备性能欠缺。我海军战斗序列中的大中型作战舰艇数量比例低,许多重要装备多处于概念或者预研论证阶段,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三是作战舰艇与保障舰艇的比例失调。目前美国作战与保障舰艇比例约为3:2,日本约为3:1,印度约为5:4,而我国海军这一比例严重偏低,这将严重制约海上作战范围和持续时间。此外,还受空军作战能力的限制。海空军对南沙控制能力偏弱,与周边国家相比有鞭长莫及之虞。[9]区域外大国对南海大肆干涉、周边国家对南海能源猖狂掠夺,正是基于我国海空军事实力的不足。

  5.海上石油开采技术面临的挑战。2011年5月,中海油“海油石油981”在上海完工,我国具有了首台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7月,我国自行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下潜已达到5188米,这些标志着我国深海钻探技术有了快速发展。但是,在海上油气开采技术上,我们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技术研发到广泛运用还有待时日。我国虽然在深水载人下潜和深水钻井平台技术上有很大突破,但这些技术用于南海开发还有一个较长过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为时已晚。二是海上油气输送技术难度高。海上油田原油多具高粘、易凝、高含蜡等特点,同时还存在高温、高压、高二氧化碳含量等问题,这给海上油气集输工艺设计和生产安全带来许多难题。当然,这不仅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石油界面临的难题。三是南海环境条件复杂。南海环境条件特殊,夏季有强热带风暴,冬季有季风,还有内波、海底沙脊沙坡等,使得深水油气开发工程设计、建造、施工面临更大的挑战。四是经济高效的边际油气田开发技术难掌握。南海油气田大多具有底水大、压力递减快、区块分散、储量小等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采用人工举升系统,这使得许多国外边际油气田开发的常规技术(如水下生产技术等)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意味着水下电潜泵、海底增压泵等创新技术将应用到我国边际油气田的开发中;同时也意味着,降低边际油气田的开发投资,使这些油气田得到经济、有效的开发,将面临更多的、更为复杂的技术难题。[10]种种技术难题,不同程度到我国在南海的油气安全。

  1.增强紧迫感,树立南海能源安全的大局观。南海周边国家按照现有的开发速度,只需2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将南海的油气开发殆尽。所以我们在处理南海能源安全问题上首先要增强紧迫感。久拖未决、拖而不决都将使我们面临巨大损失。一方面,拖得时间越久,南海所剩的油气资源越少;另一方面,周边国家造成占有事实,给解决南海争端会带来更大的难度。二是在处理南海能源安全问题上要站在国家利益的大局上来看待。南海能源安全不是局部问题,而是事关国家能源安全乃至国家的大局,因此,处理南海能源安全问题要树立大局观。保证南海能源安全是我国开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和治国兴邦的战略需要。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用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以及时性、全方位、多角度、前瞻性的思维,全面制定南海能源安全的战略对策。

  2.提升综合实力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战略。南海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看实力说话。这里实力主要是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海上军事实力和技术实力。一是能源外交话语权最终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平解决南海能源争端,进行外交斡旋、外交辞令、打口水战是必不可少的。外交话语权的分量主要看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高低,说到底也是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有中国的声音,但是从当今局势来看,中国的影响力还无法与美欧等大国相比。南海周边国家有美国等大国支持,又有以东盟为整体与中国争夺南海,形势异常复杂,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外交影响受限。从长远来看,中国还要加快经济发展,壮大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二是海上军事实力是解决南海能源争端的坚强后盾。刺刀见红、你死我活的战争并不是解决南海能源争端的最佳策略,但是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会产生巨大的威慑力,所以加快海上军事发展,是解决南海能源争端的最核心战略。从近代西班牙、荷兰与英国、英国与早期美国乃至英国与中国清王朝冲突的经验来看,海上军力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从现代科索沃战争以来的国际形势变化看,没有强大海军保障的国家海外利益增长,随时都有被海上军事强国中断并掠夺的可能。从我国的经济实力来看,海军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应早做准备,提升海上军事实力。三是海上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实力是解决南海能源安全的支撑条件。我们至今在南海没有一口油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实力不够。鉴于此,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参与,投入必要资金,共同研究海洋开发技术,力争在近两年内有大的突破,解决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油气勘探与开发技术。

  3.多途径加快南海能源开发。在南海能源安全问题上,我国开采的越多就越安全,相反,他国开采的越多,我国就越不安全。现实状况是南海周边国家的油气开采量逐年增多,我国还在“按兵不动”,至今没有一口油井。我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已转变为“中国搁置,他国开发”。从客观现实来看,中国南海处于失控的状态,230个岛屿中,我国只占6个,其余被周边国家侵占。目前,周边国家在南海竖起了1000口井架,疯狂开采油气资源。为保证我国在南海的利益,我们应多途径、多方式,积极组织开发。一是坚持主动自主开发,边开发边解决争端,不能等争端解决后再开发。“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三大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要改变油气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开发策略,坚持“先海上后陆地、先远深海后近海”的原则,积极开采南海能源。二是进行油气开发体制创新。打破国有公司的垄断地位,鼓励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到南海开发油气资源;也可通过招投标、中外合作的方式,吸引海外有实力、有技术的大企业参与南海油气开发。三是在有争议的地区,本着和平相处的原则,可以采取合作开发模式。鉴于南海争端一时难以解决的事实,可以倡议南海六国七方联合成立南海能源开发合作组织,在“归我”的前提下,共同开发南海能源,以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总之,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南海能源掌控在我们手中。

  4.构建南海能源安全领导体制。我国能源政策的制定、管理、开发体制存在多头领导、缺乏协调和分工模糊等问题,在南海能源问题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要明确南海能源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从我国能源政策制定上来看,其权限在国家能源委员会,总理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能源领域的日常事务主要由附属国家发改委的国家能源局来处理,国家能源局首要任务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同时还要加快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产业升级。对海洋能源(主要是石油)开发缺乏相应管理机构。过去主要是“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自主开发,缺乏统一协调机构。而面对南海复杂的局面,仅靠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是难以处理的。从南海的管辖机构来看,南海又划归海南省管辖,但无论是管理能力,还是协调能力,靠海南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国家应成立由国家能源委员会统一领导的南海能源开发机构。这个机构应该包括军队、国家有关部委、海南省等多家联合,并制定明确的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军队与企业多方面的积极性,以便加快南海能源开发。

  5. 合理开展地缘政治斗争。在南海能源问题上,与周边国家适时、合理地开展地缘政治斗争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要加强与南海周边各方的双边关系。东南亚各国情况各异威客电竞官方网站,利益诉求千差万别,开展地缘政治斗争的方式方法也不应一样。对新加坡、泰国等关系比较好的国家,要积极发展,保持传统友好态势;积极争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对越南、文莱、菲律宾等争议较大的国家,一定要坚持“在我”,不能有丝毫让步,适时适度在国际政治、经济往来等方面予以打压,但同时也要积极倡导“和平协商,共同开发”。在南海问题上,积极谋求和台湾当局形成共识十分必要。多年来,台湾一直派军队驻守在南沙群岛的最大岛屿太平岛上。由于同是炎黄子孙,台湾与大陆在南海问题上有很多共同语言。事实上,1974年1月,在我军对入侵西沙群岛的南越军队进行自卫反击时,台湾就给予了大陆以很大的支持。因此,应该积极谋求和台湾联手合作。二是要处理好和东盟整体的关系。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往往联手对抗中国。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中国――东盟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积极与东盟开展对话与斗争,形成南海问题共识。也可利用东盟各国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如文莱与马来西亚之间大陆架分界线争议不断,分歧至今没有弥合。再如,柬埔寨与越南有历史恩怨,柬埔寨和泰国有现实矛盾等。因此,我国需要选准时机与重点,集中力量加强与其中一国或数国的合作,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我有利的局面。

  6. 提高对南海海岛的控制力度。首先要巩固我国在东沙和西沙的地位。中国南海由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组成。南海问题主要不是东沙和西沙群岛的问题,因为在南海诸岛中,东沙群岛位于南海东北部,目前由台湾派军驻守;西沙群岛距离我国海南省最近,主要由大陆实际占据。因此,我国应该首先扎实做好对东沙和西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其次是加强对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当前,我国应提高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对内对外的双重开放水平,让海岛享受比沿海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开发开放政策。主要是对那些地处国防前哨又具有资源价值的岛屿,实行特殊的开发开放政策,鼓励以我国为主,积极引进国内各种力量和有利的国际力量介入南海开发,以加强我国对南海的实际控制效果。目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一是把一些岛屿长期出租给国内民间力量或有利的国际力量进行开发,并由国家出面予以保护;二是参考近期越南和美孚石油公司的合作方式,引入有利的国际力量进行开发,从而掌握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主动权,以中国的主动国际化遏制他国的国际化。[10]

  7.建立南海能源安全的研究基地和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南海能源安全问题错综复杂,又极其敏感,既有国内能源安全领导体制不顺,又有南海周边多国矛盾的交错,还有区域外多国的介入;既涉及经济问题,又涉及政治、军事、法理问题;既需要加强海洋管理的研究,又需要加强海洋国际法的研究。为此,要加速南海问题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分工,成立南海问题研究学会,推动南海研究的快速发展。海南可以利用地处南海前沿的区位优势,加快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大学、南海经济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建设,率先把海南建设成南海问题的研究基地。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世界各国通行的解决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石油的开采已转向海洋,因此,无论从资源储备、技术储备,还是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在我国石油多元化的战略中,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已成为重要一环。目前南海油气开发已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时机已经成熟。海南通过建省20多年的发展,在石油加工、冶炼、储备、运输等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尤其是海南的洋浦港具有石油储备的天然优势,已有年产800万吨炼油实力,为此,从全国的石油储备基地布局来看,应该把海南洋浦建成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1]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35―36.

  [2]倪世雄,王义桅.中美国家利益比较[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188.

  [5]金鑫,除晓萍.中国问题报告第三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5.

  [7]巩建华.南海问题的产生原因、现实状况和内在特点[J].理论与改革.2010,(2).

  [8]迟福林.南海开发计划与海南战略基地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5,(51).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农村能源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短缺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能源现状,并提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出了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紧密相关,农村能源的发展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费水平很低。目前我国农村能源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积极开展农村节能工作,但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很严重。乡镇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比国有工业高出一倍以上。农村生活用能中,薪柴和秸秆等传统的生物质能的使用绝大部分采取传统炉具直接燃烧的方式,能源的有效转换率仅为10%—20%。

  农村能源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来自开采和使用两个方面。目前煤炭在农村能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农村一些小煤矿的开发不当给当地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屡屡发生。薪柴作为农村生活用能最主要的来源,目前仍占20%左右,其过度采集是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的原因之一。在使用能源方面,燃煤烧柴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也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步伐。中国在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政府到农民和相关企业,能源意识不强,造成了农村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农村能源宏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利于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融资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制止森林过度采伐,必须解决农林区的烧柴问题。各地要根据农林区烧柴的需要,大力发展薪炭林,加快沼气、风力、太阳能、地热、煤炭、作物秸秆等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普及改灶节柴、改煤节柴技术。从而保护农村资源,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严峻形势,保障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顺利实施实施。

  我国农村商品能源地供给一直比较低,农民的很多家用电器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而闲置,从而不利于各种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农村能源的自供率,农村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已成为各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如沼气发酵技术作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技术,在我国己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洁净能源,不仅可以燃烧,而且可以用于照明;沼肥可以回田,增加土壤肥力;沼液可以浸种,还可以预防虫害。因而,可再生能源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质能源利用来说,绝大部分秸秆、薪柴仍以直接燃烧为。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0000 88888
  • · 专业的设计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